一.问题的提出
上学期,跟带队教师对接完学生以后,我们班里的一个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,一个瘦弱的女同学自己拖着行李箱孤零零的站在班级队伍的最后面,低着头,像是故意逃避我的眼睛。在去宿舍的路上,我主动过去跟他打招呼,问他需要我帮忙拿行李吗?可是她根本不搭理我。到了宿舍以后,放下行李的同学们都很激动,凑在一起有说有笑的,只有这位同学,自己躲在角落里默默的玩手机,任凭我怎么逗他,她都装作没听见。在接下来的班会上统计特殊学生的时候,班长给我的名单里只有这个同学的名字——刘晓玲,班长给我的答复是:其他同学都很正常,只有这位同学从来不说话,还整天玩手机。
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,我找到了这个班原来的的班主任王老师,王老师告诉我:刘晓玲同学的爸爸远在外地工作,母亲过世,继母不管她,她是爷爷、奶奶一手带大的。上了学之后,父亲也很少过问她的学习情况。爷爷、奶奶娇惯孙女,除了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之外,也很少对她进行正面教育,对于老师的家访也是遮遮掩掩的。上了初中的她更是迷恋在手机的世界里,变的沉默寡言,很少与人交流,对父亲的管教也产生了抵触情绪,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手机控。
二.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效。
对于刘晓玲同学的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,想利用孩子在实验学校的一周时间尽最大努力帮助她,让她和其他同学一样快乐起来,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,让孩子不再“特殊”。
我把我的想法跟几位班委说了,大家都表示赞同,我跟班委商量好,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配合我,我们大家一起帮助她,班委们也表示赞同。在接下来的班会时间里,我首先跟她套近乎,我跟同学们说:“我在我们班里发现了一个长的和老师小时候一样瘦弱的同学,看到她我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童年,今天正好我的嗓子疼,我诚挚邀请我们班刘晓玲同学代替老师给我们大家念《安全公约》如何”?在班委的带动下,同学们发出了热烈的掌声。从同学们的表情我可以看出来很多同学对晓玲同学不是很认可,此时的晓玲脸涨得通红,迟迟不肯站到讲台前面,我也走到她跟前鼓励她并且强调说我的嗓子疼,跟她说可以自己选择站在讲台上念,也可以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念。这时晓玲说的一句话让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。她说:“老师,你嗓子疼,我来念”。虽然她还是没有勇气站在讲台上,而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念的,声音也不是很大,我还是为她能走出第一步而感到高兴。我趁热打铁,又提议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让晓玲同学来当我的小助手,让她负责班级教室的门、窗和照明灯的开关,给同学们搞好服务。我给她留了我的电话,并且领她去了我的办公室,告诉他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找我。因为她,我也第一次选择晚上住在学校,这样便于跟同学们交流谈心。
在课堂上,我也跟我们班的上课老师作了沟通,跟大家讲了这个同学的情况,希望老师们配合我,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她。我还跟“布艺”老师调了课,我们班的“布艺”课由我来上。在课堂上,我临时改变了这堂课的授课方式,接下来的每一步,我首先把晓玲同学教会,等其他同学需要做下一步的时候,我就走到她面前,跟同学们说:“经过我的观察,在这堂课上,我们班晓玲同学,表现最突出,动手能力最强,所以我决定把下面的步骤都教给这位同学,由她来给大家讲解”。
我一针一线仔仔细细地教她,不断鼓励她,给她加油,这位同学终于鼓足勇气站在其他同学面前。有的同学遇到问题时,我就说:“还是去问刘晓玲同学吧,她做的比我还好。”让我高兴的是,晓玲同学每次都能很好的把同学们的问题给解决了,同学们也慢慢接受了她,到下课之前,我发现,有许多同学围在晓玲旁边向她请教,晓玲也是满脸的自信。
下面是节选的晓玲同学临走时写给我的一段话:
“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,五天转瞬即逝,但是她会成为我心底的永恒。老师,从来没有人这样感动我,把我放在心里,深入我的内心,抚平我心中的波澜。老师,这几年您知道我是怎么过来的吗?我已经心灰意冷了,决定混到初中毕业,然后出去打工。是您,又在我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,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定戒掉手机控的毛病,努力学习,争取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”。
三. 案例分析
在这个案例中我觉得学校教育要加强与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,家、校、社会三根支柱共同撑起学生成长的蓝天,实现全域育人。
1.强化家校合育。教师与家长交流时,不要高高在上,平等对待每一个人。不要总是在学生犯错误之后,才与家长进行沟通,这样会使家长怕见老师,觉得自己在老师面前颜面尽失,抬不起头来。而要多向家长汇报学生的闪光点,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,以此来提高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,增强管好孩子的信心。只有这样,家长才能很好的配合学校,形成三位一体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。
2.实施因材施教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,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,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,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,选择恰当的方法,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、行为规范教育,寻找发现闪光点,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。
3.实现全员育人。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度,让所有的老师都成为导师,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导师,落实在校学生“一人一导师”制度。学校把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具体落实到导师身上,使立德树人的要求体现在学生学习、生活的各个环节,做到“谁主管、谁负责”,真正实现“一岗双责”。
4.落实实践育人。开发校本课程,进一步完善活动育人新模式,重点开设励志修身、体验感悟、实践探究、心理健康等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活动育人校本课程。
刘灵芝